专家回应各城感染高峰时间
今天(16日),2023环球时报年会生命健康分论坛举办。
梁万年:
首轮感染高峰期不同城市要区别来看
在2023环球时报年会生命健康分论坛上,国家卫生健康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表示,从总体来看,国内一些地区的疫情处在上升阶段。任何一个传染病传播的规律,都要经历引入、扩散、上升、高峰、下降5个阶段,现在很多城市,奥密克戎感染已经进入上升期,但有些城市还是扩散期。一般来说,呼吸道的传染病在城市达到峰值要比农村地区更快,从人群来看,活动频繁外出多的人一般是第一波感染人群,相比之下,老年人等出门少的人群要晚一些。
具体几月份达到高峰,不同城市需要区别来看,防控措施、人群免疫水平等都是影响因素。要判断疫情是否到了吃紧阶段,几个参数值得考虑:1.重症的发生情况;2.医疗资源的挤兑情况。
我们现在亟需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人群的疫苗接种,特别是老年人,慢病患者;二是相关资源的储备、医疗能力的提升,要坚持分级诊疗、药物有效的供给、公众的健康教育,采取适度的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强化病毒变异的检测和相关研究等。
优化调整不是放任不管,适当有序采取社会公共卫生干预措施,把感染峰值压低到有效控制的阶段。
孙东东:
科学防疫的保障是法律
亟需解决新冠降类的问题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孙东东表示,考虑法律问题要从立法、司法、执法这三个层面来讲,这三年来,我国在防疫上是严格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框架下进行,我们不否认在执行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没有根据病毒的变化及时进行政策的调整。后来出台了十条二十条等指导,现在亟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根据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解决降类的问题。传染病防治法第二条提到,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因此,降类这个问题解决了,比如,将奥密克戎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降为丙类,后续问题也会解决。
孙东东表示,严格意义上讲,从立法的角度,现在迫切需要做的并不多。我们国家卫生立法在社会治理这个大范围内,教科文卫体,社会法系当中数量是最多的,有十四部。现在的问题是执行当中的问题,防疫是科学问题,不是政治问题,防疫必须尊重科学规律,科学防疫的保障是法律,制度保障关键是执行。通过此次疫情,我们有一个反思,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基层社区的法治建设,各级政府要牢固树立依法治国的理念,国家治理的核心就是法治,用制度作为导引来解决问题。
李侗曾:
现在医疗挤兑主要体现在发热门诊和急诊
下一步医疗挤兑可能出现在床位使用上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呼吸与感染疾病科主任医师李侗曾表示,疫情政策开始调整之后,医疗系统受到的冲击是比较大的,这个大家也是有心理准备的。一旦放开,感染人数增加,医疗机构,包括提供公共服务的交通运行、商场超市、快递外卖等从业人员,他们被感染的风险比较大。
医院里有很多的职工,不仅是医生护士,包括财务、药房、后勤、保洁、行政等都发生了严重的群体感染。但是现在医疗挤兑主要体现在发热门诊、急诊。可能大家更能感受到的是药店,一些镇痛药、感冒药,本来这些非处方药,我们在药店能够购买,不需要去医院,但是因为药店临时的一些供货紧张,只能到发热门诊、急诊去看病,这些地方也成了重灾区,很多工作人员被感染。
李侗曾表示,现在很多医疗机构陆续已经有很多工作人员在返岗,已经开始康复了。下一步医疗挤兑可能出现在床位使用上,因为前期感染的都是一些年轻人、上班族,后边可能会有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本身有基础病的,平时他们其实是不怎么出门,所以在前面的第一波可能能够躲过去,但是随着年轻人感染的增多,回家探望老人,那么可能越来越多的老人被感染。感染新冠后,一些老年人、有基础疾病的人可能会出现肺炎,基础病不稳定的情况,他们要就医,可能对床位的需求,甚至对重症床位的需求就会增加,可能后期住院的压力就会更大。
很多医院采取了一些措施,不再像原来那个把防院感、防扩散放在第一条,而是将积极的救治患者放在第一步。对于这些重点科室,像监护室、手术室、妇产科、透析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更高一些,一定要确保已经没有传染性了,再返回岗位,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些脆弱人群。后期医护人员大部分进入康复阶段了,人手的紧缺会得到解决,但是要面对的可能是老年群体的住院需求会增加,可能还是有一场硬仗要打。
陆林:
新冠对精神健康影响或超10年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表示,2020年世卫组织年度报告显示,失眠障碍超过1亿多人,五分之一来自中国。抑郁症带来的伤害已经超过冠心病对人的影响。目前疫情冲击波下,即使阳性变阴性,对于有些人来说,心理冲击也许不会过去。疫情对人类精神健康的影响,保守估计可能达到10年~20年左右。目前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应对这类心理影响。
陈雪峰:
呼吁建立心理应急服务体系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陈雪峰表示,疫情对个人心理健康的影响是很长远的。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数据显示,疫情第一年的抑郁和焦虑发生率增加了25%。国内外一些学者公开发表的数据比较相似,抑郁、焦虑,还有一些人在疫情期间可能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睡眠障碍、进食障碍等等。有一些人是相对比较脆弱的,更需要关注。到底哪些问题更严重,什么样的干预更有效,还需要进一步的追踪研究。
二是疫情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也很大。比如大家会有这样的感受,对经济信心、消费行为、人际信任、社会心态等等,这些影响也比较长远,这个领域的研究也需要加强。
我特别想呼吁的一点是,我们经历了这么多有没有做好准备,当我们再遇到一些突发事件时,老百姓有心理方面的需要时,我们有没有做好准备,不管个人的、组织的、还是社会层面,当前我们需要一个应急心理服务体系,在帮助我们做好这方面准备。
什么是应急心理服务体系呢?比如说在遭遇突发事件时,个体因为接受了跟应急心理相关的科学知识,心里比较有数了,不是那么恐惧和害怕了。在组织层面,医疗机构、社区、学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某些个体需要相应的心理服务时,我们也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针对性干预措施。从社会层面来说,是不是可以有制度、乃至法律来保障真正有心理服务需要的人来得到服务。这些是应急心理服务的一部分,但还不是全部。理想化的应急心理服务,出现问题了我们去应对它,我们更应该做好准备去预防这样的事情发生。我们要做好应急心理准备,出现突发事件时在局部地区影响的可能不大,但通过信息传播的放大会影响到更多人。我们如何评估更大范围的心理影响,然后去做应急心理处置,还要做事后评估,来完善个体到组织到社会的应急心理服务体系。
陈恒镔:
从香港经验来看放开是可以放心的
香港卫生事务委员会委员陈恒镔介绍,目前香港社会面疫情整体比较稳定,并且已取消扫描安心出行进入室内公共场所的限制措施。截至12月15日,因疫情有3700多人需要住院,较严重患者为32例,从数据上来看,奥密克戎病毒虽然传染性高,但毒性很低。目前,香港正在实施入境隔离0+0政策,进出香港无需隔离。从香港累积的经验来看,是可以放心开放的,最主要的是要着重保护老年人和儿童。另外最重要的一环是提高疫苗注射率,尤其是老年人。
张伯礼:
一二月份后疫情有望迎来春暖花开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目前疫情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应以变应变,我国防控政策也是按照这个逻辑在不断优化调整。奥密克戎病毒感染性强、毒性弱,无症状人群占了三四成,有上呼吸道症状的四五成,重症及后遗症比较少。防控政策优化调整后,短期内感染人数会增加,但整体情况在往好的方向发展。1、2月份高峰过后,到春暖花开时疫情有望进入常态,不会出现大规模感染,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也将逐步不受影响。
目前阶段还是要做好个人防护,早阳早好的观点是不对的,个人防护至关重要。虽然感染后3~6个月再次感染的几率小,但病毒不断在变异,不管是否感染过都应做好防护。建议没有绝对禁忌症的人群及时接种疫苗。
李长宁:
个人健康素养对防疫起了重要作用
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李长宁表示,健康影响因素非常广泛,涉及到了方方面面,专家们经过研究指出,在这些影响人群健康的因素里,最主要的是生活方式和行为的问题,占到60%。世界卫生组织又指出,健康素养是健康的重要决定因素,健康素养与发病率、死亡率、预期期望寿命都高度相关,可以说健康素养对于促进健康、疾病的防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以本次疫情防控为例,公共能够理解并自觉地配合防控,坚持科学佩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这样的一些健康生活方式,既保护了自己,也对整体的疫情防控发挥了重要作用。所以,通过这样的素养提升,对于人民少得病、晚得病和提升患者的疾病管理能力,提高生命质量都是非常重要的。
(@生命时报)
网友看法
1、网友老李同志加油:没有统计数据,怎么能科学预测感染峰值
2、网友晨帆勇进:戴好口罩,保持身体健康就是最大的贡献
3、网友用户6112909535801:[比心]
感染高峰有重症高峰吗
有的。
12月份是感染的高峰,一般情况下感染高峰后的1-2周是重症高峰。12月9日,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表示,要在12月底前完成全国三级医院ICU2.27万张床位的扩建工作。这说明国家对重症高峰的预测也是在1月份,所以必须在12月底完成ICU病房的扩建工作。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滚锁常识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