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热点常识

《追风者》的原型有多牛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何晓婷

4月7日,由姚晓峰执导,翁良平编剧,王一博、李沁、王阳领衔主演的《追风者》在爱奇艺迎来了会员收官。

哪怕你还没来得及追剧,你肯定也在不同的社交平台上刷到过片花和各种网友剪辑版,这部姚晓峰“六年磨一剑”之作,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在上海从事金融行业的青年魏若来(王一博饰),逐步找到人生方向,最终投身革命的经历。

不同于之前的很多谍战剧,《追风者》以金融为切入点,聚焦1930年代的金融市场风貌和经济变革,从小人物的视角串联起大时代背景,揭示金融强国的重要性。

随着收视节节攀升,《追风者》成了爱奇艺2024首部热度破万的剧集,有网友感慨:你在书中看到的短短一行话,却是他们波澜壮阔的一生。

不同于以往谍战剧,很多知识在历史课本里都可以找到详细的描述,《追风者》涉及了大量专业的金融知识,不少人拿着放大镜看剧,回头翻资料考据,还有网友特地翻出了家里收藏的银元,对比鉴别。

那么,从记者的角度来说说,《追风者》到底涉及了哪些金融史?

男主角魏若来的原型,究竟是谁?

魏若来到央行面试时,提到自己在立信会计学校补习班学习了一年半的财会。

有人据此,猜测其原型之一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第一人”的著名经济学家顾准,也有人认为是高捷成。

此前,编剧翁良平在接受潮新闻记者专访时表示,魏若来是他查阅历史后糅合了不少革命先驱形象后,创作的人物,并没有特别参考顾准。

但不得不说,魏若来和顾准确实有不少相似之处。

立信会计学校是著名教育家、会计学家、“中国现代会计之父”潘序伦在1928年创办的,1937年更名立信会计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并入其他财经院校,1980年复校,2003年设置上海立信会计学院。

1927年,年仅12岁的顾准来到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当实习生,深得潘序伦的器重,16岁便到会计夜校授课,17岁和潘序伦合写了中国第一本《政府会计》。

19岁,顾准完成出版了《银行会计》,成为中国第一本银行会计学大学通用教材。

《追风者》中,魏若来入职后,深受沈图南(王阳饰)的赏识,成了他的徒弟,但在看到南京政府的腐败后,最终走上了红色道路,成为我党经济领域中不可多得的金融奇才。

现实中,顾准也曾应宋子文亲信刘攻芸之邀,担任中国银行的总账会计师,但在经历“九·一八”事变后投身革命,成为红色金融家。

1931年,顾准与李建模等人成立了立信同学会,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李建模,京剧《沙家浜》中主角郭建光原型人物之一,被誉为“财经战线红管家”,曾在立信学习现代会计知识,与顾准有着深厚友谊。

1934年,两人在立信同学会的基础上成立了一个秘密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进社——用进步思想引领青年学子积极投身革命事业,后又与宋庆龄领导的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简称“武卫会”)取得联系。

1935年,两人先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顾准

沈图南虞老之争,是孔宋之争?

《追风者》前期主线是围绕整顿上海金融市场开展的,沈图南(王阳饰)作为央行新任高级顾问,希望通过央行逐步收回金融主权,稳定市场积极创造收益。所以上任后,他大刀阔斧开展改革,收购多家私有银行,要求收回关税保管权,撼动了上海的帮派利益。

表面上看,剧集前期是沈图南和江浙商会虞世清、军法处康少捷等人的矛盾,其实背后是四大家族的博弈。

虞世清代表的是孔家和宋霭龄的利益,而沈图南口中的宋先生就是宋子文,宋霭龄的弟弟。

沈图南和魏若来两人所代表的央行发行了大量建设库券,本想振兴经济,虞世清等人却暗中操控,大发国难财,老百姓手里的库券跌成了废纸,无数散户血本无归,魏若来好友阿文也为此跳楼自杀。

魏若来想将建设库券案真相公之于众,揭露国民政府的腐败,沈图南却选择了妥协,把责任推给了日本炒家。

建设库券案的创作,可能参考了上世纪初股市三大案之首的“宋霭龄操盘二三关库券炒作案”。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前财政部长宋子文为了解财政之困,发明了以关税收入为担保的善后债券来筹措资金,此类债券名为“库券”。

1934年,孔祥熙替代宋子文出任财政部长后,批准发行“民国二十三年关税库券”,代号“二三关”。

1935年,宋霭龄仗着老公孔祥熙的权势,对“二三关”恶性炒作,非法牟利两千五百万元。

在孔祥熙当财政部长期间,宋霭龄大发国难财,策划了一系列窃取国家财富的事件。

孔祥熙与宋霭龄

很多观众看了剧中这段后,重新翻看历史书,这才知道书中寥寥几笔,对当时的社会,对老百姓的生活有多大的危害性。

苏区经济如何发展?钨砂究竟有多重要?

经历假币案、建设库券事件后,魏若来辞职离开央行,后又随沈近真来到苏区,在其影响下,魏若来担任了苏维埃国家银行总务科副科长。

而沈图南化名涂南申,成了国民政府的特派员,去苏区进行经济围剿:掐断运输线,枪毙了偷偷和苏区做钨砂生意的生意人,投放大量假币,想要扰乱经济。

这就是大家在历史书上看到的那句——对苏区实行经济封锁。

1932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在江西瑞金成立,首任行长是毛泽民。

为了扼杀红色政权,国民党政府除了军师围剿,还制定了《闽省封锁推进法》,实行经济封锁,阻止苏区与外界的商品流通。这一切,导致苏区所需物资严重紧缺,生产出来的土纸、木材、烟丝也卖不出去。

剧中,魏若来与沈图南斗智斗勇,一一破解难题,重要突破口就在于钨砂。

钨砂——《追风者》屡屡提到的关键词。

剧中沈图南说过,“世界钨砂储备的三分之二是在中国,而中国钨砂储备的三分之二是在赣南,赣南大部分的矿区在共产党的手里。”

在早先的剧情中,苏区谈判代表雷鸣冒险来到上海,和德国的莱茵金属公司洽谈钨砂生意,因为钨砂是经济命脉,事关几万红军的生计。

在第五次反围剿时,魏若来又亲赴广州,在长征前历经艰难,成功用钨砂和粤军换取战略物资。

钨砂,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在当时是各方争抢的重点资源。

1907年,德国传教士在大余县西华山发现钨矿,之后又在崇义、全南、安远县境内发现大型钨矿,从此揭开了中国钨矿开采的历史,当时赣南钨砂的储量和产量都居世界第一。

1932年初,毛泽民到于都县铁山垅矿区走访会挖钨矿的工人,调查研究后,动员了500多工人,成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公营钨矿——铁山垅钨矿。

1932年春,在铁山垅钨矿的基础上,成立了第一个全国性的钨矿企业——中华钨矿公司。

钨矿也支撑了苏区经济——从1931年到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前,钨砂创造814万银元财富,养活了十万红军,占当时苏区财政收入的70%,对反击经济封锁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钨矿公司旧址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国家银行随中央红军开展战略大转移,魏若来也跟随大部队开启了长征路。

剧中,他们用扁担挑着中央红军的全部家当——珠宝、银元、银元、苏维埃国家银行印制的纸币,还有死沉死沉的印钞机和铸币机等,这些都是课本里未曾提及的细节,但这就是真实的这就是长征途中“扁担银行”。

1934年10月,国家银行毛泽民、曹菊如、黄亚光等14人,以及200余名运输队员被编入中央军委直属纵队第十五大队,开始长征。

160多副扁担挑子,守护住了红色金融的微弱火种,保障了红军物资供给。到达陕北时,“国家银行”只剩8人,而200余名运输队员仅存10余人。

《追风者》从金融切入,映射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魏若来,只是千千万万革命者们的一个缩影,还有无数“追风者”,为了心中信仰,用专业的知识,乘长风破万里浪。

注:以上图片均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滚锁常识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