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武王墩墓出土文物幕后保护团队
橙柿互动 记者 程潇龙
4月16日上午,“考古中国”重大项目“武王墩”重要进展工作会议在淮南市召开,首次发布武王墩一号墓阶段性重磅发掘成果。
武王墩墓地,位于安徽省淮南市三和镇徐洼村,北依舜耕山,西侧为南北向的瓦埠湖,瓦埠湖北端西侧为楚都寿春城之所在。
武王墩主墓(一号墓)是经科学发掘的迄今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结构最复杂的大型楚国王级墓葬。
橙柿互动了解到,目前,考古人员已提取漆木器、青铜器等编号文物超过千件,包含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珍贵文物。其中漆木器的数量和种类都是空前的。
2000多年前的地下文物,其实是会“呼吸”的!
文物在出土后,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剧烈变化,包括湿度、光照条件和空气成分等。这些变化容易导致文物发生腐蚀,甚至碳化。这个过程是不可逆的,对文物会造成不可估计的损害。
那么,如此多的出土宝贝,是如何攻克这一大难题?
今天,橙柿互动独家专访楚王墓的幕后保护团队,解密团队打造的文物“ICU”。
他是谁?墓中楚王的神秘身份:
“毛遂自荐”与“偷梁换柱”……
鼎盛时期,楚国地曾跨越今天11个省份。战国人物张仪说:“凡天下强国,非秦而楚,非楚而秦。”
这次考古发现的武王墩主墓规格远高于一般贵族墓,那么,武王墩墓主究竟是谁?
史书记载,战国末期,公元前241年,楚国国君考烈王将都城迁到今天的安徽寿县。
楚国在此历经考烈王、幽王、哀王、负刍四代君王统治,直至被秦国所灭。哀王被负刍所杀,当政仅有两个多月。负刍后被秦军俘虏。
经过考古发掘,目前可以确认武王墩一号墓是楚王一级的最高等级大墓。
结合史书记载,以及其他楚墓研究成果,考古专家推测,武王墩的墓主可能是楚国考烈王熊完。
据说,他是秦王的正牌女婿,楚国第39任楚王。
公元前272年开始,熊完远离故土楚国,在异国他乡秦国当人质。
秦昭襄王看上了这个精明的小伙,做出一生最不愿回首的重大决策之一:把自己的掌上明珠女儿嫁给了熊完。
历史上有名的“偷梁换柱”,发生在公元前263年——
楚顷襄王病危的消息,传至遥远的咸阳。
楚国的左徒黄歇用计谋,和熊完互换装束,成功骗过秦国的耳目和盘查,出得咸阳,成功逃回到楚国。这年秋天,太子熊完继承了楚王之位,封黄歇为春申君。
熊完还有一件事更有名“毛遂自荐”:公元前258年,熊完即位5年,秦围赵都邯郸,赵使平原君求救于楚,毛遂自荐请从。
熊完曾在秦国留下一首抒发胸中烦闷的歌谣《王子思归歌》——
“洞庭兮木秋,涔阳兮草衰。去千乘之家国,作咸阳之布衣。”
橙柿互动了解到,通过近四年持续的考古工作,对于武王墩一号墓的营建过程、棺椁结构与丧葬制度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认识。
自2024年3月7日开始拆解提取椁盖板,至3月27日,四层椁盖板已全部安全提取完成,共计443根,总重约153吨。
现已进入椁室发掘第二阶段,即椁室内部的发掘清理。
椁顶部覆盖竹蓆,盖板表面发现大量墨书文字,每块板上的文字内容不一、数量不等,大部分字迹,通过红外设备可以清晰辨识。
已发现和采集100多句、近千字。这些墨书文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
结合文字内容和考古情境判断,其内容记录有中椁盖板放置方位和排序、椁室功能分区等内容,对研究楚国墓葬营建过程、职官制度、名物称谓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武王墩一号墓规模巨大、内涵丰富,应是楚国最高等级的丧葬礼制。
目前,已提取漆木器、青铜器等编号文物超过千件,包含青铜礼器、生活用器、漆木器、乐器、俑等珍贵文物。
田野发掘是考古学研究的基本手段和途径,然而在实践中,受发掘环境、发掘时间、技术设备、发掘工序、研究手段、考古发掘前后环境骤变等因素影响,常常会导致出土文物短时间内发生不可逆转的损伤。
那么,这次武王墩出土的上千件文物,大量的漆木器和青铜器保存,如何克服这一难题?
武王墩有个文物“ICU”
幕后团队在首都博物馆、海昏侯墓均有亮相
文物的破坏是不可逆的,有一个事件让当代考古学家痛心,那就是在1956年对明定陵的挖掘。
明定陵,是明朝第十三代皇帝朱翊钧的皇家陵墓,位于北京昌平区,是明代十三陵的陵墓之一。
1956年,距离明朝万历年有将近五百年的时间。上千件文物被出土后,在一接触到新鲜的空气,立马氧化变成了黑色,损毁大半,其中最让人叹息的就是万历皇帝的龙袍。
造成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害的因素,有人为因素,还有环境因素,如光、温、湿度及有机体、空气氧化与杂质侵蚀。
打个比方,长时间埋藏于地下的文物,和准备爆破拆除的大楼一样,外面看着完好,其实里面已经装满了炸药,外界空气就是引信,只需等接触即可引发"爆炸”。
文物由于其历史性决定了其具有不可再生性,文物保护显得格外重要,包括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抢救保护和实验室文物修复保护等,比如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江西海昏侯墓出土的竹简等,这些都是不可再生的。
橙柿互动了解到,这次为了保护大批武王墩墓出土文物,考古人员请来了一座特别装备:“低氧考古实验室”。
和医院的“ICU”一样,不过它抢救的不是病人,而是大量出土的文物宝贝。
这座实验室的幕后团队,是天津一家科技公司:森罗股份。
团队成员向橙柿互动介绍,这座实验室相同于一座“气密”的库房,它有一套配套设备,能产出低氧环境中的氮气。
还可以进行湿度调控,绵延不断向气密库房里充进氮气,把库房里原来的气体成分排出去,形成适宜文物储存环境的气密库房。
它能创造湿度和含氧量比较恒定的空间,湿度可以调节到95%RH,氧含量最低可以降到0.2%。
利用这套设备,能还原文物在地下的原始的储存环境。
这座“ICU”,能创造“稳定、洁净、低氧、恒湿”微环境,在气密空间内创造利于出土文物即时保护的环境,避免埋藏环境与出土后环境的骤变,满足出土漆木器、椁室盖板等木质文物脱水定型需求。
这个低氧环境还可实现出土文物应急、快速、零化学消毒处理,兼具杀虫防霉功能。
团队成员向橙柿记者介绍说,“目前我们在武王墩这个考古实验室,空间有50立方米。
“它还有一个很特别的设计,有一面是玻璃材质的,可以从外围观察里面的文物保护情况。除了解决文物的安全保存储藏难题,还有对外向公众展示的功用。”
橙柿互动了解到,这座“ICU”距离武王墩考古发掘现场仅仅几百米,出土文物可以第一时间被送进去接收“救治”。
武王墩的考古团队在完成椁盖板、竹席、漆木器等脆弱文物的加固提取后,会在这座“ICU”实验室内,对文物进行更精细化的抢救保护。
迄今,这个“ICU”在海昏侯墓、首都博物馆的明代彩绘棺椁修复保护项目中,都大展身手。
2017年,彩绘棺椁从北京市石景山一座明代太监墓中被发掘出土。
考古人员感叹棺椁体型庞大与工艺精美的同时,也意识到了情况的危急——
由于环境的突变,棺椁自身水分快速且不均衡的散失,结构变形,漆皮干缩、开裂、起翘,甚至脱落……
面对如此危急的情况,“文物医生”立即开展了抢救性保护,紧急组织专家“会诊”。
最终,“患者”被送入了森罗股份定制的“ICU病房”。
经过专家会诊,“治疗”的方向很明确:“患者”长期埋藏在阴暗潮湿的地下环境中,自身木材水分含量过高,亟须干燥、脱水处理。
有了“ICU”的加持,加上“文物医生”们的悉心照料,明代朱漆地描金彩绘漆棺再次亮出绝世美颜,与我们见面。
橙柿互动了解到,事实上,除了这座“ICU”,武王墩楚王墓的考古发掘,还采用了多项科技手段。
比如,盖板上的上千个墨书文字,是通过红外成像技术提取的。而椁室的布局,采用的是高电阻率法。
武王墩考古项目文物保护负责人张治国介绍:武王墩一号墓的考古发掘,特别是对漆木器的研究与保护,是多学科专业人士在共同保护……
责任编辑:何欣审核:王晨郁 刘徽
网友看法
1、网友一丝不苟柑桔40A:为什么一定要挖
2、网友坦荡的河流H:木器是真好看,那个盘子还带分格的,比现在的盘子都要好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滚锁常识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