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常识

胡歌《永不消逝的电波》讲的是什么故事 永不消逝的电波好看吗

  胡歌《永不消逝的电波》讲的是什么故事,胡歌、刘涛搭档重现经典,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演绎,而是心怀使命感与敬畏感的“成为”。以及等问题,今天小编将带您来分享一下。

胡歌《永不消逝的电波》讲的是什么故事

胡歌《永不消逝的电波》讲的是什么故事

  在最新的《故事里的中国》中,胡歌和刘涛继《琅琊榜》之后再成亲密爱人,讲述了一段永不消逝的电波,全程让人泪目。

  那么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原型是什么呢?下面滚锁常识小编带来介绍。

永不消逝的电波好看吗

  《永不消逝的电波》在网上的评分更高一点,于是看了这部影片,但看完后不是很满意,下面分享菌就和大家吐槽一下这部影片的不足之处。

  这部电影的海报里分享菌比较喜欢上图这一张,比较客观地展现了人物的原型李白烈士坚毅的内心与对敌人带来的威胁,眼神很坚定。

  但电影的内容就有些乏味了,首先这部电影取材自真实的李白烈士在上海潜伏并遇害的经历,但有些内容进行了艺术的夸张与改编,所以影片的核心是烈士对党的忠诚与奉献,这与孙红雷与姚晨主演的电视剧《潜伏》的核心不同,所以影片在经过了开头的介绍之后,重点展现的就是电报员李侠(化名)与日本特务和国民党特务周旋的经历,时间跨度比较大。

  而当时国内的电影拍摄手法还比较粗糙,在电影的时间线进行大幅度跳跃时没有进行必要描述,让观众看着有些冲突,而且在日本人进行电报机搜查时也缺乏相关内容科普,看完影片的观众都不清楚日本人是怎么获悉电报机的定位的,虽然看完后可以自己去网上搜索相关知识,但真不如直接在电影里告知的好。 而且影片中的李侠在发电报的时候一直是用黑布遮住了窗户,也不符合当时根据电灯闪烁的情况排查电报机的方法,这里看着确实有些疑惑。

  除了上面的问题没说,影片对于上海当时的物价也没有透露,出现的两次买卖东西的时候一张嘴就是五万五和两万,小孩子买点零食都花了五万五,这里就不得不说租界当时流通的大量法郎贬值的历史,刚开始法郎在蒋介石的推动下还算可以,但后来随着战争的发展法郎越来越贬值,到最后和废纸也差不多了,而影片的交易场景缺乏必要的科普,很容易让人感到迷惑。

  上面就是分享菌发现的几个不足之处,也让这部影片看着感觉不算很好,但考虑到本片是为了展现烈士李白当初的英雄事迹,那烈士当初的经历也就成了评定本片价值的一大因素。

胡歌《永不消逝的电波》

  胡歌、刘涛搭档重现经典,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演绎,而是心怀使命感与敬畏感的成为。

  这一次,胡歌和刘涛继《琅琊榜》之后再成亲密爱人,分饰李侠和何兰芬。

  在由戏剧总导演田沁鑫主持的剧本围读会上,两位实力派连称压力好大,他们反复研读剧本,揣摩人物,字斟句酌每一处的语气和神态。

  在两位主演看来,这不是一次简单的演绎,他们致敬的是真实的英雄,因此表演一定要对得起地下躺着的烈士。

  刘涛直言拿到剧本的时候一直在哭,念一次哭一次,真的可以感受到革命先辈多么不容易。

永不消逝的电波的故事原型

  李白(即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李侠的原型),原名华初,1910年出生于湖南省浏阳县一个贫苦农家。

  1925年,中共湘区委员会在浏阳最早建立组织时,年仅15岁的李白即入了党。

  1930年李白参加红军,经历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1937年秋,国共合作,李克农出任八路军驻上海办事处处长,将李白带去,八路军办事处撤退后李白成为党设在上海的三个秘密电台中的一个,向延安传递军政情报,保证上海地下党与党中央的联系。

  1949年,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后的胜利,这时,李侠的电台被发现,李侠发完电报内容后,镇静地向延安发出了永别的信号。

  同志们,永别了,我想念你们!这是永不消逝的电波电影中李侠被捕前的最后呼号。

  何兰芬,李侠妻子。

  1939年,解放区电台政委李侠为调查国民党反动派勾结日寇罪恶活动由延安打入沦陷区上海,并通过秘密电台报告党中央。

  在斗争中,李侠与地下党员何兰芬结成了革命的伴侣。

  阴险狡诈的日本特务头子中村、日、汪汉奸交际花女特务柳尼娜侦察到了秘密电台,逮捕了李侠和何兰芬。

胡歌参演感受

  胡歌表示,我对这类角色充满了敬意。

  因为他们就像黑夜中的微光,一旦牺牲了,可能根本就没人知道世界上曾经有过这样一个人,所以我也希望通过这次表演,让更多的观众知道我们今天的生活离不开他们。

  以上是胡歌《永不消逝的电波》讲的是什么故事的详细答案,以及更多有趣的生活知识尽在滚锁常识的首页。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滚锁常识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