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生活常识

边秋一雁声的上一句 边秋一雁声是杜甫写的吗

  边秋一雁声的上一句?是戍鼓断人行的。关于边秋一雁声的上一句以及边秋一雁声的上一句是什么,边秋一雁声的上一句拼音,是边秋一雁声还是秋边一雁声,边秋一雁声的意思,秋边一声雁下一句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边秋一雁声的上一句

边秋一雁声是杜甫写的吗

  是的,边秋一雁声是杜甫写的。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边秋一雁声的上一句

  是戍鼓断人行的。

  边秋一雁声的上一句是戍鼓断人行。

  出自唐代诗人杜甫作品《月夜忆舍弟》。

  意思是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原文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译文

戍楼上的更鼓声断绝了人行,秋夜的边塞传来了孤雁哀鸣。

 

  从今夜就进入了白露节气,月亮还是故乡的最明亮。

  虽有兄弟但都离散各去一方,已经无法打听到他们的消息。

  寄往洛阳城的家书老是不能送到,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

  

注释

舍弟:谦称自己的弟弟。

 

  戍鼓:戍楼上的更鼓。

  戍,驻防。

  断人行:指鼓声响起后,就开始宵禁。

  边秋:一作“秋边,秋天的边地,边塞的秋天露从今夜白:指在气节“白露的一个夜晚。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弟兄分散,家园无存,互相间都无从得知死生的消息。

  长:一直,老是。

  达:到。

  况乃:何况是。

  未休兵:战争还没有结束。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赏析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

  题目是“月夜,作者却不从月夜写起,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

  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

  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

  “断人行点明社会环境,说明战事仍然频繁、激烈,道路为之阻隔。

  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这就是“月夜的背景。

  颔联点题。

  “露从今夜白,既写景,也点明时令。

  那是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令人顿生寒意。

  “月是故乡明,也是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

  作者所写的不完全是客观实景,而是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

  明明是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

  然而,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并不使人觉得于情理不合,这是因为它极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

  这两句在炼句上也很见功力,它要说的不过是“今夜露白,“故乡月明,只是将词序这么一换,语气便分外矫健有力。

  所以王得臣说:“子美善于用事及常语,多离析或倒句,则语健而体峻,意亦深稳。

  (《麈史》)读者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杜甫化平凡为神奇的本领。

  诗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

  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

  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

  这两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

  尾联紧承五、六两句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

  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

  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

  读了这首诗,我们便不难明白杜甫为什么能够写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春望》)那样凝炼警策的诗句来。

  深刻的生活体验是艺术创作最深厚的源泉。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边秋一雁声的上一句是什么?

  边秋一雁声的上句是:戍鼓断人行。

  这句出自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原文如下: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收兵。

  这首诗是759年(乾元二年)秋杜甫在秦州所作。

  这年九月,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从范阳引兵南下,攻陷汴州,西进洛阳,山东、河南都处于战乱之中。

  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

  《月夜忆舍弟》即是他当时思想感情的真实记录。

  诗中写兄弟因战乱而离散,杳无音信。

  在异乡的戍鼓和孤雁声中观赏秋夜月露,只能倍增思乡忆弟之情。

  颠沛流离中的诗人杜甫,看到山河破碎,思念不知生死的兄弟,更为国家而悲痛。

  全诗欣赏:

  沉重而单调 的声声戍边更鼓,天边孤雁凄楚而悲凉的鸣叫声,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 边塞秋夜显得更加冷落寂寥。

  战事频繁,道路堵塞,阻断人行。

  白露节 的夜晚,遥望空中明月,不禁思念舍弟。

  古诗中见月思人是常见的题 材,而诗人独辟新径,把自己的主观感受融于景中,本是普天同月,却 偏要说家乡月明,足见乡情的深沉 。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滚锁常识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