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基本常识

楷书之祖是谁 楷书鼻祖是哪个朝代的人

  楷书之祖是谁?是钟繇的。关于楷书之祖是谁以及楷书之祖是谁怎么读,三国楷书之祖是谁,楷书之祖是谁代表作品是什么,楷书之祖是谁书圣是谁,楷书之祖是谁写的等问题,小编将为你整理以下的知识答案:

楷书之祖是谁

楷书鼻祖是哪个朝代的人

  汉末至三国曹魏的。

  1、“楷书鼻祖”指的是汉末至三国曹魏时著名的书法家、政治家钟繇。钟繇擅篆、隶、真、行、草多种书体,,在书法方面颇有造诣,推动了楷书(小楷)的发展,,对后世书法影响深远,王羲之等人都曾经潜心钻研其书法。钟繇与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并称为“钟王”,与东汉的张芝被人合称为“钟张”。南朝庾肩吾曾将钟繇的书法列为“上品之上”,唐张怀瓘在《书断》中则评其书法为“神品”。

  2、钟繇,字元常,豫州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省长葛市)人。钟繇的书法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整体布局严谨、缜密。张怀瓘《书断》说:“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剐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

  3、钟繇的书法真迹到东晋时就已亡佚。人们今天所见到的要么为临摹本,要么系伪书。一般认为有“五表”、“六帖”、“三碑”。“五表”指《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调元表》《力命表》;“六帖”指《丙舍帖》《还示帖》《白骑帖》《常患帖》《雪寒帖》《长风帖》;“三碑”是指《乙瑛碑》《魏上尊号碑》《受禅碑》。

楷书之祖是谁

  是钟繇的。

  在中国书法艺太史上,三国时期一般被视为由隶入楷的一个过渡时期。

  而为楷书的定形做出巨大贡献的书法家是钟繇,他也因此被后世誉为“正书之祖。

钟繇

  钟繇(151—230)是河南长葛人,字元常。

  汉献帝时举孝廉,曾担任过侍中、尚书仆射,后被封为东亭武侯。

  魏初迁相,魏明帝时进太傅,后人便称他为“钟太傅

  史书中传说钟繇对当时的三种字体都非常精通,但他最擅长的是楷书。

  《宣示表》《贺捷表》《荐季直表》为后人摹刻,但仍能体现钟书的风貌。

钟繇书法的艺术特点

  一是保留了隶书的笔风,体势偏古;二是天然质朴,无刻意勾画之处,浑然天成,是刻意求工的书家无法比拟的;三是字的结构与布局错落有致,章法茂密幽深,除了字体本身流畅俊秀外,字外也有耐人寻味的意趣。

  陆行直跋说:“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

  袁泰亦称赞:“其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盖其楷法去古未远,纯是隶体,非若后人妍媚纤巧之态也。

钟繇最擅长的有三种书体

  行狎书,也就是行书,三国时期的行书其实还不太成熟。

  跟我们印象中王羲之、赵孟这一路的行书其实还不太一样。

  大概的样子其实是东牌楼吴简那样的。

  带有隶书的笔意。

  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适合流畅书写的书体,是属于一种非正式场合下的书体。

  如,平时与人之间的通信,自己写的笔记等等。

  铭石之书,因为是刻于石头上的,所以要求规范。

  所以他撇捺的收尾棱角就收得更加锐利,具有装饰性。

  我们比较熟悉的东汉名碑《礼器碑》、《史晨碑》他们的书体都属于与铭石之书。

  当时最为擅长的就是这种字体。

  三国时期其实是这种字体的尾声。

  因为他的书写已经开始程式化的味道了。

  所以,即使你在擅长,如果只会写这种字体的话,在那个时期,估计也没有那么大的影响力了。

  书法史之所以有钟繇,占据那么重要的地位,就是因为他的另一种书体,章程书,这是一种新兴的书体。

  开始代替已经出现程式化的“铭石书。

  其实“章程书就是正书。

  正书也作“真书和“楷书。

  这就是早期的楷书。

  钟繇在书法史上的功劳,按刘涛的说法,钟繇人家是大官僚地位也高,他用正书来写“奏章。

  表明原来在民间流行的正书开始获得了官方认可。

  成为文人志士认可的一种书体。

  所以,正书它不是钟繇发明创造的,只是我们现在这些后人现有的文献下可以追溯到最早的,并且能将正书闻名于世的书法家也只有钟繇。

  这就是“正书之祖的由来。

楷书之祖是谁?

  和草书一样,楷书最初也是隶书的一种变体,其目的是为了书写的方便。

  但是与草书不同,楷书在取掉了蚕头燕尾的书写方式之后,没有向更加自由的连笔方向发展,而是向更加规则的法度方向演变。

  它不仅建立了横平竖直的书写原则,而且把隶书的扁平发展为正方,从而彻底确立了汉字的字形。

  楷书之“楷,有楷模、典范的意思,楷书被称之为“真书、“正书,意为真正的书写方式。

  楷书是中国文化中使用频率最高、普及面最广也最为实用的书体。

  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看,楷书横平竖直,笔画方方正正,不仅使其成为后世书法入门者的必修功课,而且其本身又有着整一和谐、堂正端庄的审美效果。

  楷帖萌生于西汉时期。

  先是作为隶书的变体和辅助形式而出现的。

  这个时期的楷书还没有完全摆脱隶书的原有形式,而只是为了便于书写而在笔画上渐为平直、在字体上渐为方正而已。

  与草书相比,楷书不仅简便易写,而且容易辨认,于是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开来。

  到了汉末魏初,虽然正式的碑文还是用隶书撰写,但在书意中已夹杂楷书的痕迹了。

  魏国开国之初有《上尊号奏》和《受禅表》两大碑刻,内容一为群臣奏请曹丕接受皇帝的称号。

  一是记录汉献帝禅位于曹丕之事,相传均为钟繇所写。

  两碑均为隶书,但其字形已趋于方形,字势也向墓田丙舍帖(楷书)纵向发展,如果去掉字中的波磔,就与楷书相当接近了。

  因此,在中国书法艺太史上,三国时期一般被视为由隶入楷的一个过渡时期。

  而为楷书的定形做出巨大贡献的书法家是钟繇,他也因此被后世誉为“正书之祖。

  钟繇(151—230),字符常,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人,是汉末魏初声名显赫的朝廷重臣,在辅佐汉献帝、曹操、曹丕、曹睿执政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曹操曾经委托钟繇经营关中事务,经钟繇的治理,长安一带出现了繁荣景象。

  “官渡之战前,钟繇自关中给曹操送去战马一千匹,助曹操得胜,因此曹操信中称许钟繇:“得所送马,甚应其急。

  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

  昔萧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

  将钟繇之功与萧何相比,可见曹操对钟繇评价之高。

  钟繇后来又率军平定了阳匈奴之乱和河东卫固、张晟之乱,稳定了当地的局势。

  董卓火烧洛阳后,京城人烟稀少,钟繇从关中迁去一部分人口入京,充实了凋敝的洛阳。

  因为钟繇的精明干练,曹操推荐其为前军师,任魏大理和相国。

  曹丕也与钟繇的交往甚密、情谊深厚,曾送给他一只能同时烹煮五味菜肴的“五熟釜,釜上刻有颂赞钟繇的铭文。

  有一年重阳节,曹丕还送钟繇菊花,并在《与钟繇九日送菊书》中说:“岁往月一,忽复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

  魏明帝曹睿即位后,封钟繇为太傅,因此钟繇还有“钟太傅别称。

  当时因其年事已高,魏明帝特命人抬上殿,免去跪拜之礼。

  80岁时,钟繇因病逝世,魏明帝身着白孝亲临钟门吊丧,并封谥他为成侯。

  钟繇在书法上造诣非凡,他擅长的书体是楷书、隶书和行书。

  其书古朴典雅,字体大小相间,布局疏朗自然,看似敦厚温柔,实则秀藏其中。

  他把汉楷中简写的方正平直笔画部分集中起来,以横、捺代替隶书中的“蚕头燕尾,把篆书、草书中的圆转笔法引用过来,形成了“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的楷书,大大减少了隶书的波磔之势,改变了隶书扁平的体势和行窄字宽的布局,体势微扁,行间茂密,点画厚重,笔法清劲,淳古简静,尽管微存隶意,却蕴含一种自然质朴的意味,彰显了其书体的独特风格。

  而以自然状书势,在书法艺术中追求自然美,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美学范畴。

  如《宣示表》字体端正古雅,而元代陆行直看了钟繇《荐季直表》后说:“高古纯朴,超妙入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

  这种定型化的新书体,很快在魏晋时期推广开来。

  南北朝的袁昂在《古今书评》中评价钟繇书法“意气密丽,若飞鸿戏海,舞鹤游天,行间茂密;梁武帝萧衍在《观钟繇书法十二意》中认为钟繇书法蕴涵“平、直、均、密、锋、力、轻、决、补、损、巧、称之“十二意;明代岑宗旦在《书品》中说“繇书如盛德君子,容貌若愚。

  清人刘熙载在《书概》中说钟繇书法“大巧若拙,后人莫及。

  正因为他将楷书中的简易成分集中起来,打破了隶书中的常规,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所以钟繇成了“楷书之祖,并与略后时期的王羲之合称为“钟王。

  而钟繇能成为楷书之祖是与他的勤学苦练分不开的。

  为求书法真技,他心摹手追,精思书学30年,几近成痴。

  在抱犊山中跟东汉书法家刘德升勤奋学书,“六十年未尝窥户。

  平常日子里,白天写,晚上练,所住之处的墙上到处都是他的笔迹。

  “坐与人语,以指就座边数步之地书之,卧则书于寝具,具为之穿。

  跟人谈话时,也要一边谈话一边在地上写字,晚上就以指代笔,在被上画来画去练字,日久竟将衾褥划破。

  可见其矢志专一的刻苦精神。

  据西晋虞喜《志林》记载,一次,他在韦诞家中看见一篇蔡邕写的笔法秘诀《笔势》,便想借来一读,韦诞却不借。

  苦求不得,钟繇急恨交加,忽然捶胸吐血,大闹三日,终于昏厥而奄奄一息。

  幸亏曹操拿五灵丹救他才幸免于难。

  等到韦诞死后,钟繇晚上掘开其墓,找到那篇文章,因而领悟到“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书法之精髓,从此书艺精进高渺,幽深无际。

  当然,这只是后人的穿凿附会,事实上,韦诞死于253年,晚于钟繇去世23年,而蔡邕是曹操的朋友,钟繇是曹操的心腹,向蔡邕学习书法易如反掌,何必用盗墓这种有失体统的手段。

  所以,盗取《笔势》一说纯属虚构。

  但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钟繇苦学精研书法的精神。

  钟繇对弟子门生也同样要求严格。

  钟繇的弟子宋翼因学书成效不大,被钟繇当面怒斥,宋翼三年不敢面见老师,在家中勤学苦练,终学有所成,名震一时。

  钟繇也苦口婆心、百般劝诫儿子钟会,钟会最后也取得了巨大成就,并和父亲并称为“大小钟。

  正是因为钟繇师从名家,学习篆、隶、行等书体的笔法,博取诸家之长,兼善各体之优,遂成汉魏期间独树一帜的楷体风貌。

  其真迹到唐时已亡佚。

  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宋代刻帖中保存下来的。

  代表作有《宣示表》、《荐季直表》、《贺捷表》等。

  晋室东渡时,王导曾将钟繇的楷书代表作《宣示表》缝入衣带中带走,后来传给了王羲之。

  现在流传下来的是王羲之的临摹本,真迹已不复存世。

  钟繇创造的楷体书法,风靡魏晋,对后世的影响也很大,历代书法家莫不从钟体中汲取养分,比如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唐朝的虞世南、颜真卿、柳公权,宋朝的蔡襄、黄庭坚,以及后来的赵孟頫、文徵明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到钟繇的影响,并加以融合创造,又别开一代新风。

  钟繇书论较零碎,散见于逃兵中世文集中。

  刘熙载《艺概·书概》云:“钟繇书法曰: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

  《书苑菁华》也记载有钟繇意思相近的话:“用笔者天也,流美者地也,非凡庸所知。

  以天地、天人来论述书法艺术,指书法艺术中存在的自然之气,认为书者如能把对自然奥妙的领悟运用于书法创作中,就可以达到出神入化、赋造化之灵于笔端的境界。

  正因这种艺术创作与大自然之钟灵毓秀气脉相通,故谓“非凡庸所知。

  实际上,这种看法主要指书体的自然流丽、平淡真淳、多天工而少人为。

  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对于汉字书法的创立、发展和流变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根据钟繇在书法艺术史上的贡献,书法界将他列入中国十大书法家之列。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滚锁常识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