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历史常识

副教授还会非升即走吗 副教授还会不会非升即走

  会的,副教授还会非升即走的。

  在湖南大学的副教授聘用合同中,写明了如在聘期内未完成合同约定任务,终止聘用。未完成科研任务就代表升不上去,就会被校方解除合同,这就是非升即走。

  1993年,清华大学开始酝酿率先提出“非升即走”实施方案,并在部分院系开展试点,规定讲师、副教授在规定时间内学术成果必须满足职称提升要求,否则需自行离职,后来调整为“非升即转”。此后20年间,国内其他高校纷纷效仿,虽然各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所采用的名称、具体要求和操作流程不同,但本质上还是没有变化的。

  西方发达国家大学推行的“非升即走”制度,是和其成熟的终身教授制度相配套。一旦在大学取得终身教职,一般不会被解聘,而且采取的长周期考核制也尽量减少了频繁考核对科研工作者形成压力。国内高校引入“非升即走”制度后,主要是以行政主导,各个高校普遍采取的是量化考核,以课题项目、科研经费、论文数量、影响因子、专利数量等来决定教师的去留。对高校而言,效果是明显的,项目论文经费数量都会大幅上涨,在各类排名评比中占据优势。但这种考核方式使得新入职教师普遍面临短周期内的严峻考核压力,不得不拼命出学术成果。

  今年,一位50岁的清华大学副教授由于未满足学校的“准聘-长聘”制度而被解聘的消息,让高校教师圈炸锅,把“非升即走”制度再次推上了风口浪尖。

  “非升即走”制度 的存废,成为讨论的热点。

本文来源于百度,内容不代表滚锁常识网立场,全站信息免费仅供测试,非商业性质和非盈利。如侵犯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微信号:79111873